“岭南非遗系列课程讲座”第八期《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640.jpg

       12月19日晚上,学院举办“岭南非遗系列课程讲座”第八期《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特邀越秀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部长、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刘颖雯为主讲嘉宾。刘颖雯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等非遗代表性项目66项,参与编写了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列丛书等。通草画非遗传承人、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美术书法部部长苏昕主持讲座。

640 (1).jpg

       刘颖雯先由非遗短片导入,结合短片介绍了非遗的概念及其三种定义,指出非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如广绣、榄雕、粤菜等,保护的核心在于流程和技艺。接着,刘颖雯对非遗的十大类别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同时,她还分享了越秀区非遗制度建设的现状,提到政府已出台一系列非遗相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640 (2).jpg

       刘颖雯特别介绍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第一个是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春节“行花街”,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吸引了大量人流,反映了广府地区种花、卖花业的繁荣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和广府商业城市独特的气质风貌。第二个是市级代表性项目——广钟制作技艺,该项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鸣钟技术充分融合,体现了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在谈到非遗保护措施时,刘颖雯提出了多个建议。首先,强调生产性保护,重点保护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如通草画和中草药等。其次,进行抢救性保护,针对濒临消失、传承困难的项目,如岭南古琴和牙雕微雕,进行有效的保护。此外,还应加强传承性保护,关注受众广泛、活态传承较好的项目,如醒狮和粤语“讲古”等。

       刘颖雯提出了打造非遗文化圈的设想,包括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如永庆坊的非遗街区和非遗馆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利于促进非遗文化广泛传播与发展。还需构建理论研究体系,她指出,目前存在非遗的老师缺乏课标和教案的问题,他们往往根据个人理解传授技艺,导致传承差异化。因此,编写教材,为广大学生提供相对标准化的非遗学习材料,并针对教师开展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640 (8).jpg

       为了让非遗更贴近生活,刘颖雯还提出了深入实施非遗“五进”工程的构想,包括进校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进社区,彰显街道文化特色;进景区,感受非遗活态魅力;进企业,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刘颖雯还强调了共建人文与休闲湾区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她呼吁推动广府文化“走出去”,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文化的国际传播。

       讲座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广府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非遗传承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非遗不仅是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体现,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非遗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与努力。保护是一种使命,传承是一种力量,传承前人智慧,传播文化薪火,只有继承传统,我们才能走向未来!

640 (9).jpg


文稿丨列悦瑶

图片丨黄嘉仪

初审丨廖智辉

复审丨华年

终审丨罗广  谢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