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致美丽心情——生活体验与中国画创作

微信图片_20241219173529.jpg


       12月13日下午,学院邀请广州美术学院于理副教授作“致美丽心情——生活体验与中国画创作”主题讲座,学院美教系潘英莲老师主持。

640.jpg

       于理老师从自己与完玛吉(又名外玛吉)之间的故事出发,引出了自己以完玛吉为中心所展开创作的完整过程,并展示了五幅“外玛吉的肖像”系列的创作绘画。在故事的开头,于理老师以她当时在完玛吉家中居住时见到的房子为切入点,讲述每次到访的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完玛吉,于老师与她初次见面是1997年,之后的每一年都保持联系并有时间就会再次去看看她,而每次的见面都会给于老师一次惊喜,没有想到,当年不爱笑的小女孩如今也已然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藏族姑娘了。在这过程中,于老师也帮助了完玛吉与其父亲相见,完玛吉也打心底里感谢。一次次地故地重游,于老师与完玛吉之间的情感也越来越深,见证了完玛吉的童年、青春、结婚生子。此外,于老师还播放了她参加完玛吉婚礼时所录制的视频,与同学们一起感受当地人民的风俗文化。

640 (1).jpg

640 (2).jpg

       于理老师亲身体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感受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文化习俗、人际交往等等,回忆起与他们一家人这么多年相处的点点滴滴,于理老师决定以他们为原型来进行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这些情感也成为了于理老师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一幅作品不仅仅需要绘画的技巧,同样也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于老师将自己创作的过程拍摄成了一个个教学视频,从“做底-勾线-淡墨渲染-色彩渲染-细节处理”一系列详细的绘画过程,让在座的同学们更加清晰地学习到了一个完整的作品是如何绘制出来,这其中繁琐的步骤、精心安排的画面构图、色彩、人物动态,以及人物的眼神和画家寄予其中的丰富情感,都是至关重要的。

640 (3).jpg

       以完玛吉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外玛吉的肖像”系列作品有五张,在“外玛吉的肖像(之一)”《天长地久》中,于老师对画面的动态选定、构图安排、透视比例、色彩布置都有非常强烈的主观处理,在这幅作品中,于老师参考的是完玛吉与其丈夫用藏语宣誓时的结婚照,她将画面的视角拉到完玛吉丈夫的视角,并将自己的情感与视角想象成当时的完玛吉,去体会她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利用画面将这一刻的完玛吉呈现在我们眼前。画面中的风马旗,于老师也是提前在生宣上做了几次实验,以及整体的色彩从淡彩到重彩。

微信图片_20241219173148.png

       其次,在这个作品创作中,于老师在一些局部适当运用“上色-贴箔-打磨-上色”这样一个叠加处理的方法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与真实感。而在画面完整呈现的背后是在每一步上细致耐心地打磨实验,需要经历多次尝试与探索,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这也是我们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需要注重的方面。并且,在确定画面主题之后,画面中的元素也需要有真实的参考,可以根据画面的需求对参考物进行主观处理,同样也需要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在于老师的作品当中,人物的眼神被刻画地栩栩如生,正如她在讲座中强调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

640 (4).jpg

       于理老师以讲述故事与创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同学们对艺术创作的探索和热情。

640 (5).jpg

       最后,周耀威总结时再次感谢于理老师,指出中国画创作来源于生活,于理老师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来进行人物画创作,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值得同学们学习。


撰稿|  雷绮霞 陈银芳

摄影|  陈银芳 欧阳萱蓉

初审|  于   理

复审|  周耀威

终审|  罗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