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遗系列课程讲座”第七期《广东彩 世界风——广州彩瓷发展历程及工艺赏析》

640.jpg


       12月12日,学院举办“岭南非遗系列课程讲座”第七期《广东彩 世界风——广州彩瓷发展历程及工艺赏析》,特邀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曾玲玲主讲。曾玲玲长期致力于明清广彩瓷的研究,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著作《广州博物馆藏近代名人手札精选》(2023年,广东旅游出版社)等,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通草画非遗传承人、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美术书法部部长苏昕老师主持。

640 (1).jpg

       首先,曾玲玲带我们回顾了广彩的发展历程。中国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脉络与古代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紧密交织。从早期的陶瓷技艺萌芽,历经各朝代的传承与改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至康熙末年,瓷器生产已具备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准。广州作为当时国际贸易的关键港口,为瓷器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窗口,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各类瓷器品种开始崭露头角,不同的烧制技术和装饰手法不断涌现,初步构建起中国瓷器丰富多样的艺术面貌,为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积累了能量。

       进入乾隆时期,瓷器行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阶段,尤其是广彩瓷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广彩以其独特的工艺在众多瓷器品类中独树一帜,在素胎上精心运用低温烧制的颜料绘制绚丽多彩的图案,这种工艺既融合了传统中国绘画的精髓,又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青花瓷、粉彩瓷等其他瓷器类型也在技术上日臻成熟,无论是颜料的调配、绘制的精细度,还是烧制工艺的精准控制,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得每一件瓷器都成为了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精美工艺品,承载着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也标志着中国瓷器技艺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640 (2).jpg

       随后,曾玲玲全面剖析了18、19世纪的广彩与欧美市场的关系。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中国瓷器尤其是广彩,积极适应西方市场需求,开启了创新与融合的征程。曾玲玲提到,为满足不同西方国家的审美偏好和文化需求,广彩在图案设计上大胆引入西方元素,如西方的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建筑风格等,同时在色彩运用上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搭配理念,并且采用定制化的生产模式,为西方客户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瓷器作品。这种跨文化的创新实践,不仅使中国瓷器在西方市场大受欢迎,还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从西方贵族家庭中摆放的精美的中国瓷器,到建筑装饰、家具设计中对中国瓷器元素的借鉴和模仿,中国瓷器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西方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640 (3).jpg

       最后,曾玲玲对广彩在当今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她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瓷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区、开展技艺培训等方式,让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瓷器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结合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变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设计、新型材料的应用、现代化的烧制工艺等,推动瓷器在设计、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追求,从而让中国瓷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全球文化交流和艺术领域中闪耀独特光芒,续写中国瓷器文化的辉煌篇章。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听众对广彩瓷的兴趣与理解,在最后的互动问答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百余位听众热情高涨,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一个个关于广彩瓷的独到疑问和深刻见解。他们或是对广彩瓷精湛的制作工艺细节充满好奇,或是就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出大家对这一岭南非遗文化瑰宝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探索的精神,为广彩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文稿丨黄甜甜

 图片丨张凤桐 胡嘉琪 麦其涛

 初审丨钟文苑

 复审丨华年

 终审丨罗广 谢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