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遗系列课程讲座”第三期 《非遗通草画创作体验》

01.jpg

      11月14日,美术学院“岭南非遗系列课程讲座”第三期如期举行,吸引了来自各个学院的近百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前来听讲。本次讲座以《非遗通草画创作体验》为主题,再次邀请了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传承人、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苏昕老师担任主讲嘉宾,继上周学术研究热潮之后,本周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草画这一岭南艺术瑰宝。

02.jpg

03.jpg

       苏昕老师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实操经验,向在座的学生们逐步揭示了通草画创作的奥秘。她首先通过视频细致地展示了通草片的精细切割过程,使学生们直观地认识到通草画所使用的“画纸”是源于一种独特的工艺。紧接着,苏昕老师展示了其与团队共同创作的大幅作品《致敬中共三大之春园的故事》,这幅长170厘米、宽165厘米,由10幅小画精妙组合而成的佳作,不仅让人重温了中共三大的革命历史,更在欣赏中领略了通草画“脱离法”的精湛技艺。随后,苏昕老师亲自示范,从选材到细节勾勒,每一步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她表示,通草画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的延续,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与心血。

04.jpg

       在艺术创作体验环节中,苏昕老师为每位参与者精心准备了包括通草片、毛笔、水彩颜料等在内的完备工具套装,并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倾注心力进行艺术创作。参与者们纷纷拿起画笔,在通草片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在苏昕老师的细致指导下,学生们从最初的笨拙尝试到逐渐掌握技巧,每一笔触都体现了他们的专注与热情。部分学生以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为灵感来源,创作出如锦似绣的花卉图景;另一些学生则捕捉动物的活泼姿态,每一件作品都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气息与创新精神。创作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普遍反映,此次体验不仅使他们掌握了通草画的制作技巧,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与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林石兰深有感触地表示:“本次艺术创作体验让我深刻体验到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触动与艺术与自然的交融。”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一个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与了解非遗通草画的桥梁,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与传承意识。美术学院将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学术理念,精心策划并实施“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讲座”,致力于为岭南文化的传播与进步作出贡献。同时,学院亦热切期待更多具有共同志趣的个体能够参与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携手共创岭南文化的新篇章。

【讲座学员心得体会】

05.jpg

       这次通草画初体验,既新奇又充满挑战。当我首次接触到由通脱木茎髓制成的通草纸时,它那轻薄而半透明的质感,以及独特的纤维纹理,立刻吸引了我,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逐渐沉浸在这份艺术的魅力中,内心充满了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在通草纸上作画的感受很奇妙,不同的色彩浓淡、笔的干湿在纸上会有不同效果,水多会有立体的感觉像是纸张刺绣。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收获满满,更深刻理解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美术学院 李怡辰

06.jpg

很棒的体验!通草纸自带的美妙渲染,让我恍惚间回到了14世纪佛罗伦萨的那个午后,地中海咸咸的海风吹来,龙舌兰妖艳地盛开,画一笔想看海,画两笔想上华师美院。

通草纸的植物材质,让我在毛笔尖落下的瞬间,隐约获得了绿色的自然之力,整个人轻松畅快,只想快乐地跳跃点缀,大写意的风格在我心里已成框架,眯着眼仿佛能看到花瓣轻颤的风姿。我不爱重彩,就爱和花瓣之间若即若离的感觉。

在助教同学的指导下,我发现原来反复加层涂抹会让花瓣有一种天然的丝绒感,这种植物肌理让我着迷,于是我又多上了几次色,凑近仿佛能够闻到花香,我的同桌花粉过敏,他都打喷嚏了。

总而言之,非常棒的体验!愿非遗文化在更多人之间传播!愿美院活动越办越好!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辛勤付出!

                                                                               ——马克思主义学院 顿德彪

07.jpg

这次讲座体验了通草纸的材料进行作画,感受到通草纸是一种质感类似手工材料“海绵纸”的植物造纸,吸水性强,但是在干燥的情况下扩散性与同样吸水性好的宣纸材料有所不同。与生宣相比较,打湿的情况下通草纸的吸水性就像海绵,晕染很好,并且颜料不会往干燥的部分蔓延,干了以后混色的细腻质感看上去就像彩铅的表达;干燥的情况下,通草纸在遇到颜料时不会像宣纸那样往周边扩散,不会出现跑墨的情况。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通草纸在吸过水后会变得凹凸不平,在进行复勾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用线无法像宣纸上那样顺利,而是像在立体的材质上作画一样,需要适应。总体而言,在体验完通草画之后,我感受到了不一样材质的魅力,这节课收获满满,希望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体验非遗的乐趣!以下附上我的作品。

                                                                                     ——美术学院 廖晔然

08.jpg

今天有幸体验到非遗通草画,感觉非常新奇。纸张在绘制的过程中会膨胀起来,会有一个一个的地方鼓起来,说明植物细胞在纸张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每一张通草纸上面的植物细胞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通草纸,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即便我们画的是同样的木棉花,但是画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画出好看的画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艺,还需要有良好的作画工具和纸张。通草纸在制作时,工艺是非常繁琐的,非遗传承不易,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草画,在此致敬苏昕老师,以及像苏昕老师一样坚持在传承一线的非遗传承人!

                                                                                ——生命科学学院 邓晓琪

09.jpg

初次尝试画通草画,我选择了小青龙的形象,这种材料像是非常薄的泡沫纸,在通过毛笔钩形能感受到纸张表面很平整,大面积涂色时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速度很快,因为细胞不同的吸收程度,导致纸张收缩起来,这就需要格外注意用笔的角度,可以再通过涂的层数制作立体效果,这跟水彩纸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验!制作小卡片做书签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呀!上完课以后意犹未尽!            

                                                                                       —— 美术学院 梁源

10.jpg

能参与这次活动,并且在老师和助教的指导下进行绘画真是太幸运了。

本科的时候在有关岭南艺术的课程上学习过通草纸这种绘画材料和它的发展历史,但一直没有机会实际运用它去绘画这次可是抓到机会了。

作为一个业余的水彩爱好者,我通过这次的体验感受到了不同纸材之间的差别,通草纸更轻,更薄,而且纹理更加自然,摸起来像泡沫又像海绵。一开始画起来还有一些不适应,很担心颜色太浓了不好控制,不过画到后面干脆平时在纸上咋画就咋画好了,最后就画出了这样的成品。透过光去看,能看到在不同颜色之下呈现出来的专属于那一张纸、那一根木材的细腻纹理,赋予了一张画以比拿出一张美妙的成品更加重要的情绪价值。

能够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我真的感到非常开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余莹



文稿丨郑涵冰

图片丨黄嘉仪 李云飚

初审丨廖智辉

复审丨华年

终审丨罗广 谢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