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晚。此次活动得到了校内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吸引了近百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前来参与。讲座内容深入探讨了通草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艺术特色与材质特点、植物主题作品的鉴赏,以及通草画的现代传承与收藏保护等议题。
苏昕老师首先阐述了通草画的起源及其兴盛的发展历史。随后,引领同学们共同鉴赏了19世纪的《广州港口》、《通草画交易图》、《救火队员推水车》以及《镇海楼》等一系列通草画精品。通过这些作品,同学们了解到,在摄影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被誉为“广州明信片”和“广州手信”的通草画,成为了西方人认识和理解东方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草画不仅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蓬勃发展,还生动展现了中国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紧接着,苏昕老师通过展示《黄埔港口》、《红头船》、《手工业生产图》、《中国戏剧图》、《庆典》、《命妇》、《正蓝旗将军》、《售茶图》以及《养蚕》等多幅通草画作品,系统介绍了通草画的多元化创作题材,涵盖港口风景、船舶舟艇、各行各业生产场景、戏剧杂耍表演、社会生活百态、人物肖像描绘、节庆习俗记录、花鸟虫鱼描绘、刑法审判场景再现、茶叶和丝绸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生老病死等人生百态,总计多达12种题材。
苏老师在讲座中还精心准备了通草纸切片样本,使在场学生通过光透和触感的方式,更直观深入地体验到通草纸的轻薄与柔软特性。随后,她从居住、交通、娱乐、风土人情等维度,向同学们展示了通草画中所描绘的广式生活图景。通过与岭南画派作品的对比分析,听众得以直观地观察到中西绘画技艺在通草画中的融合表现。还进一步从构图、主题内容、色彩运用、绘画技法等多个视角,引导同学们细致鉴赏了数幅具有代表性的通草画作品。在苏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作品的细节进行了深入观察,从景物布局到人物表情,从色彩搭配到技法运用,同学们深刻领悟了通草画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稿|张嘉敏 列悦瑶
图片|黄嘉仪 初审|廖智辉 复审|华年 终审|罗广 谢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