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杰出校友李若晴教授返校主讲《浮山崛起》

2022年9月21日晚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李若晴教授在学院二楼报告厅作“浮山崛起——嘉道年间罗浮山的重新发现与实景山水画创作”讲座。活动由罗广副院长主持,广东省美协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部分专业老师、全省远道而来的艺术家朋友们、广大书画爱好者以及美术学院的部分同学们积极参加本次活动。

图片


李教授根据存世的罗浮游记以及山志、绘画、石刻,探讨清代嘉道年间广东文人如何重新发现并开发罗浮山旅游资源。李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实践和创作心得,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李教授认为,旅行会催生游记和相关诗文的产生。罗浮山作为广东省历史上有名的文人骚客、方士僧道游览修行的胜地,由古到今存世的诗文不胜枚举,《史记》中已经有罗浮山之名,而东晋年间,名士葛洪来到此地炼药济世,撰写《抱朴子》一书,使之闻名遐迩……讲座中重点谈到了宋代至清初的罗浮旅游情况,其中,苏轼可能是最早留下游记的罗浮旅客。虽然苏轼的游览时间仅为一天,但他的游踪遍布众多古迹。

图片

李教授列表总结了各个人物在罗浮山游览的日期、天数、出发地点、游览路径等等,提出在山水绘画创作方面,作为背景的罗浮山多次出现在虚造的主题中,例如在宋元时期,出现了以葛洪移居罗浮为题的创作,乾隆年间汪后来也创作了《罗浮山水》,描绘了麻姑洞、飞云顶、大小石楼等多处景点。他指出,罗浮山由罗山与浮山组成,但是从宋代到清代的罗浮之行大体上以罗山为主,浮山几乎没有文人涉及。从历代《罗浮山志》来看,重罗轻浮的现象也明显存在。其中,旅途不便不可不谓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次罗浮之行花费极大,一般寒士负担不起,而作为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英杰,潘飞升提出了开发罗浮旅游资源的宏伟构想。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从广州到罗浮旅行依然是一段艰难的行程。

图片

此外,李教授还提到了绘画中的浮山诸景。嘉道年间,浮山开始成为新的热门路线。从原本寂寂无闻的茶山,到谢兰生《酥醪观图》取景的酥醪观,再到罗浮二山分脉的分霞岭、隐藏在山林深处的艮泉,实景山水写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古人面对描绘真实山水的课题时往往采取写意的态度,只是在布局上略微接近原景而已。

图片


讲座最后,李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罗浮山各个景点游览的照片及相关经历,为我们更好的体会罗浮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深切的体验。我们体会到,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推动艺术的进步,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


撰稿:向子寒

初审:崇秀全

终审:谢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