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1.jpg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现藏于北京故宫的石渠宝笈三编版《清明上河图》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以下简称“《清》卷”)是公认的宋本原件。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繁荣经济以及各阶层人民的民俗风情衣食住行,是北宋图画版的百科全书,历史价值、考古价值、艺术价值非常巨大,是我国的国宝,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我们可以把清明上河图作为参考,经过分析研究,来了解北宋末年的经济、军事、政治、农业、商业、饮食、交通、建筑、手工业、文化、民俗等知识。


2.png

清明上河图(局部)

3.png

清明上河图(局部)

       20世纪中期自《清》卷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以来,学者们从普遍认为《清》卷表现的是清明节到认为表现的是“清明盛世”。虽然《清》卷的版本繁多,但据韦陀(Roderick Whitfield)的研究,这些版本基本上保持四个大类型。但是,韦陀同时认为所有的版本基本沿袭着一个主题:清明时节的欢庆。孔宪易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质疑并重新论证说,清明指的是“清明坊”。邹身城、瓦莱丽·韩森(Valerie Hanson)等人则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而是赞颂社会之辞,是出于班固的话:“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但是将作品读作“清明盛世”也只是近几年,通过对作品的仔细研究后,韩森才在“《清明上河图》和其主题之谜”中提出,传统的清明节活动无一在画中表现。她认为手卷描绘的当是清明盛世,而非清明扫墓活动。伊佩霞则认为“许多学者谈到《清明上河图》时,认为它反映的是任何一个朝廷的和平和繁荣”。


4.png

清明上河图(局部)

  六十余年来,国内外刊发了四百余篇介绍和研究《清》卷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学者们不但对该画的主题各执一端,而且在过去出版的大部分学术论文都被《清》卷中清明二字诱导,皆努力在画中寻找与清明节有关的细节,或是盛世的情境。即使对张择端创作《清》卷所表现的季节,也有争论。虽然许多学者认可上述几种说法,但是仍困惑于下述诸问题:作品既然表现的是清明节,也叫禁烟或禁火节,但是全图中却无一处点题般地刻画清明节的节日特点。如果表现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清明盛世”,作品中描绘的内容也嫌不够切题。同时有关这幅几乎妇孺皆知的作品的一切,从作者、断代、作品主题、作品表现的城市到表现的季节,都似乎问题重重,无一明确答案。近年,海内外许多学者再度关注《清》卷,可见今人对它的认知还远远没有结束。今天,应重新审视《清》卷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张择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卷究竟绘于何时?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与艺术背景和社会条件是如何催生出它的?画中所绘地域究竟是哪里?其具体细节如何?其主题和思想内涵是什么?其创作动机如何?为谁而画?结局怎样?又为何被金朝文人题跋?如何看待金、元、明三朝文人的跋文?等等。但是,由于作品画幅小,绢色陈旧,仔细辩读十分困难,直接用放大镜观察原作又极不现实。21 世纪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中国古代书画的传播方式带来了突变。除了极少数能够接触到原作和摹本的人之外,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画册、照片、影视作品、网络等媒介来观赏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一方面,新的媒介使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成本更加低廉,但媒介是一种转换器,工作原理类似于“翻译”,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会不可避免地改变人的感知模式和观赏体验。复制品比原作更多地被人们作为现实来体验,对艺术品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原作的膜拜价值,而是复制品日益凸显的展示价值。近年来,对《清》卷的数字传播项目中,数字技术不仅用于复制原作,还通过增加互动、增加声音、改变画面等方式对作品图像进行了干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将画中人物和景观实现为三维形象和动态视频,采用12 台电影级投影仪投影到 10 米高的异型屏幕上,以宏大的气势展示出当年北宋都城的日夜风景。  


5.png

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

  本次研究展采用超高清数字技术把原作放大4倍,将肉眼难辨的所有细节都忠实的重现出来。因此,我们才能够如此近距离体察、品味和感受这场来自千年的艺术盛宴。同时,我们把数十年关于《清》卷重要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并剪辑成短视频,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希望大家在观展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清》卷的方方面面,本次展览将试图逐一解开《清》卷中的历史密码!


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