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电子白皮书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专业代码130508)
一、 专业定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于2008年成立;2010年获美术学新媒体方向硕士培养资格;2011年获美术学新媒体专业艺术硕士培养资格;2017年与英国考文垂大学联合开办2+2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寻求国际化办学新思路;2020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华南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以数字技术实现艺术创作、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艺术科学有机融合”为内涵,以“新师范理念指导下的科技美育”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能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与产业特征的、能体现当今数字影像前沿创作观念与技术形态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面向国家、社会在数字媒体领域的重大需求,旨在培养具有“艺术创新、媒体技术、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现代媒体影视艺术人才,为新兴文化创意、数字内容产业的崛起提供人才力量和创意支持。
二、 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体现科学与艺术深度交叉特色的新型学科,注重培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适应数字时代信息社会发展,掌握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以及数字技术在影视动画、数字影像、新媒体传媒及虚拟现实等数字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搜集、分析资料的基本能力,并获得系统的创作和团队合作项目的训练,具有较开阔的视野、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来能够在传媒及文化产业相关领域进行数字艺术传播内容的策划创作、设计制作、推广传播、运营管理等具有数字艺术创新能力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三、 培养规格
数字媒体专业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学生需修读第一类课程159.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47.5学分、大类教育39学分、专业教育73学分;第二类课程按照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级,充分挖掘第一类课程和科研项目资源,延伸设计第二类课程,分为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全球学习和朋辈教育4个模块,学生可自由选择模块与项目,至少完成128学时。
本专业培养方案围绕学习、审思、创新、自主、合作、担当六大素养,形成专业毕业要求如下,使学生能够:
学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学生应具备对数字技术敏锐的接受能力以及长期的学习能力,扎根生活,体悟生活本质,顺应时代潮流,体察时代变化,形成国际新视野,以便能够利用数字媒体专业技能进行艺术创作与设计,胜任数字艺术传媒工作。
审思:当今社会讯息万变,学生除了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美学素质与数字艺术的综合素养,较强的人文理念和理论水平,并具有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增强国防观念,以便善于发现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并能以客观的视角、专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承担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
创新:数字视觉图像的呈现日新月异,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理论基础上,还应具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数字艺术的实验性、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坚持原创实践,成为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优秀创新人才。
自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于自我管控能力的要求较高,除了具备对学科良好的自主研究素质,不断提高自身学养、涵养、修养以外,还应对个体进行有效管理和发展规划,积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地为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服务。
合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工作分工细致,学科交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跨专业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策略,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与他人包容合作的团队精神,走近现实和民主,适应时代发展日益增长的综合人才需求。
担当: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以专业技能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反映关照现实生活,解决各类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领域添砖加瓦,这就要求学生应积极履行职业操守,坚持国家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专业培养方案通过围绕以上六大素养,致力于“以生为本”,在完成素质、知识、能力整体要求的同时,不断推进培养规格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不同需求,确保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进行自主性规划和学习,积极探索研究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 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本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资源相匹配,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人文、艺术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创作(设计)为核心,将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和服务于创作的技术研发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多模块、多学科的多重交叉领域实现培养规格的多样化,设计优势特色课程,提高选修课比例,综合塑造学生以数字媒体手段进行创作表达的能力,在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报告中得以综合运用发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美术学、设计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强。面对学科知识特性,本培养方案设计中注重美术学、设计学等知识的综合,构建与各级各类学科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新课程体系:
第一,依据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覆盖数字媒体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间共享的、相似的基础知识、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等内容,以及主要覆盖本专业较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体现本专业主要特征的核心课程,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
第二,在影像创作为基本范畴的特色课程中,在以数字媒体艺术基本原理、微电影创作课程模块及交互媒体设计模块前沿性课程形成的结构体系上,注重开展以数字动画、数字视觉等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并结合数字媒体产业、学科前沿开展学科发展趋势、行业及地域特色的调研。
第三,依托基于教师创作项目、研究课题、各类省部级赛事、校外共建实习基地建立全方位的“333”分层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践、认知实践、专业实习、课题研发创作、联合创作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本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每个课程模块中的课程按照专业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逐学期链状展开,依据“基础理论-实践方法-课程实践-经典阅读-艺术观念-自主实践-理论深化”的设置逻辑,衔接8个学期的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践能力+自主观念的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矩阵关系见下表:
课程模块 | 必修 | 专业内选修 | 专业外选修(学科融合) |
数字媒体艺术基本原理模块 | 数字媒体设计基础、数字色彩与图像处理、故事板分镜头创作、剧本与创作方案、数字媒介艺术史 | ||
微电影创作模块 | 影像照明技术、影视摄影与录音、视听语言、影视非线性剪辑、经典影片读解、影视导演基础、创意短视频、微电影艺术创作 | 影视特效制作、电影鉴赏 | |
交互媒体设计模块 | 虚拟现实应用设计、VR沉浸式影像创作 | 新媒体UI设计、移动媒体交互设计、数字演出视觉设计 | 信息图形与交互设计、展示空间设计 |
数字视觉模块 | 数字三维基础、广告媒体创意 | 数字绘画 | 图形设计、插画设计、图案纹样设计、界面与图标设计、编排与版式设计、服装创意设计、景观基础、海报设计 |
数字动画模块 | 动画技术基础、动态图形设计 | MG动画设计、动画大师溯源、定格动画 | |
文史哲模块 | 设计概论、世界现代设计史、文学概论 | 中外美术史、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 |
数字媒体产业知识模块 | 数字媒体产业概论、IP角色形象及数字衍生设计、动漫衍生品(实体)设计、 | 文创产品设计、传播与策划 | |
创新创业技能模块 | 学科前沿及研究方法 | 设计思维、广告品牌营销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期分布见下表:
通识教育课程(47.5学分) | ||||||
必修(34学分) | 选择性必修(7.5学分) | 选修(6学分) | ||||
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军事、英语、体育4个模块;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四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内容; 选修课程分为创新创业、艺术修养、文化传承、社会研究、科学思维、多元文化、道德推演和教师发展8个模块。具体课程设置及要求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 ||||||
大类教育课程(39学分) | ||||||
大类选修(18选8~9门)(18学分) | 大类必修(21学分) | |||||
第一学期 | 数字媒体设计基础 | |||||
影像照明技术 | ||||||
数字色彩与图像处理 | ||||||
影视摄影与录音 | ||||||
设计概论 | ||||||
第二学期 | 图形设计 | 动画技术基础 | ||||
数字绘画 | 数字三维基础 | |||||
视听语言 | ||||||
世界现代设计史 | ||||||
文学概论 | ||||||
专业教育课程(73学分) | ||||||
专业必修(30学分) | 专业选修(13选6~8门)(15学分) | 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28学分) | ||||
第三学期 | 插画设计 | 故事板分镜头创作 | ||||
图案纹样设计 | 影视非线性剪辑 | |||||
新媒体UI设计 | 剧本与创作方案 | |||||
中外美术史 | ||||||
第四学期 | 界面与图标设计 | 经典影片读解 | ||||
景观基础 | 动态图形设计 | |||||
MG动画设计 | 影视导演基础 | |||||
第五学期 | 海报设计 | 广告媒体创意 | 广告品牌营销 | 艺术考察 | ||
动画大师溯源 | 创意短视频 | IP角色形象及数字衍生设计 | ||||
设计思维 | 数字媒介艺术史 | 服装创意设计 | ||||
设计管理 | 传播与策划 | |||||
第六学期 | 编排与版式设计 | 虚拟现实应用设计 | 文创产品设计 | |||
电影鉴赏 | 微电影艺术创作 | 动漫衍生品(实体)设计 | ||||
影视特效制作 | ||||||
设计美学 | ||||||
设计心理学 | ||||||
第七学期 | VR沉浸式影像创作 | 信息图形与交互设计 | 专业实习 | |||
学科前沿及研究方法 | 数字演出视觉设计 | |||||
展示空间设计 | ||||||
移动媒体交互设计 | ||||||
定格动画 | ||||||
第八学期 | 毕业论文写作 | 毕业设计 | ||||
数字媒体产业概论 | 毕业论文 | |||||
第一~八学期 | 第二类课程(128学时) | |||||
思想引领 | 创新创业 | 全球学习 | 朋辈教育 |
五、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学团队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满足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有专业教师10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平均年龄40.2岁,外聘教师3人,师生比约13.5%。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100%,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40%。专任教师的知识范围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的泛媒体、影视、数字视觉、数字动画、虚拟现实等知识领域。
本专业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持续引进高水平人才,不断巩固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师资队伍整体素养上升趋势明显,学生评教分数屡创新高。
本专业落实“以创促学、以研促学、以赛促学”激励机制,以科研创作为导引,深化“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课内教学环节为基础,以学科竞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切入点,连续多年多人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金犊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并获得诸多奖项,荣获多项省级以上的“优秀指导教师奖”。近年来获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人,“教学工作优秀奖”2人,“校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先进科研奖”1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人,“校级思政团队”1个……
六、 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
本专业拥有完备的教学设施与实验环境,遵循教学、科研、创作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
本专业拥有实验室面积超200平米,实验室建设投入累计超300万元。采用协同创新的教学运行机制,构建跨学科、跨专业、垮领域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群),推动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本专业依托广东经济发展、数字影像前沿创作观念与技术形态,联合国际知名高校、学术机构、本地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优势,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5家,建立全方位的“333”分层式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资源整合的不断创新,以应对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积极对接产业项目,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充足条件保障,提高学生对数字媒体产业项目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把控能力。